小馬宋:做品牌,越深奧的道理,往往看起來越簡單
潤錦 · 2022-06-06 17:46:09 來源:筆記俠
很多大道理都是這樣,翻來覆去無非那么幾個。
好比減肥只有一個簡單的道理:少吃多動。除此之外,沒有任何新東西。如果說變化,那不是你不動了,而是‘多動’的方式變了——本來是跑步,現在用跑步機。
品牌和營銷也是,本質上都沒有變,變化的不過是一些方法論和其他具體條件的變化。營銷,不是干一件大事,而是做對一系列小事。
本文整理了小馬宋講述如何從消費者視角去看營銷,以及做品牌的4個誤區,希望對你有所啟發。
本文轉載自筆記俠(ID:Notesman),作者:潤錦。
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個很小的話題,如何從消費者視角去看營銷。
下午和幾個一起朋友吃飯時,發現每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都特別不一樣,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么多的視角。
△圖片來源:攝圖網
我們做營銷時,就特別容易犯這樣的錯誤,即把自己的視角當成消費者的視角。
01.觀察者偏差
請在腦中假想,如果在你額頭上寫一個字母“E”,你會怎么寫?是從你的角度看是E,還是從別人的角度看是E?
這其實就是我們經常陷入的“自我的視角”。如果是前者,恭喜你,我估計你是一個領導,因為一般的領導都會有特別的自我視角。這是因為領導這個職位導致你有自我視角,在生物學上叫“權力帶來的腦損傷”。
一個人當領導的時間越長,他的視角會越自我、越獨斷專行,但共情能力將特別差。所謂共情能力就是鏡像原細胞,就是能夠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的能力。
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解釋叫“觀察者偏差”,也叫做“孕婦效應”,就是當你懷孕時就會發現大街上懷孕的人特別多,你家里人也會發現大街上懷孕的特別多。
我們總覺得和我們一樣的人特別多,但其實你可能是一個少數。
就像這兩天大家討論特別多的小罐茶,很多人不喜歡小罐茶,對它的吐槽特別多,尤其是那些特別懂茶的人,說小罐茶是垃圾。
但我說在那些手沖咖啡人的眼里,星巴克也是垃圾,你不能從你的眼里看一個大眾品牌。
再像我身邊碩士畢業的人特別多,但實際上全國本科畢業的人只有5%,這意味著100個人里只有5個是本科文憑。
這,就是觀察者偏差。
如果你做營銷,并且做你喜歡的產品的營銷,那沒有問題,你就是消費者。但如果你做一個不是你這樣的人的產品目標消費者,那就一定要從消費者的視角去看問題,才能夠發現這個市場究竟是什么樣子。
我們有一個客戶是做蛋糕的,是線上蛋糕品牌。他去了二、三線的幾個城市,發現縣級城市好多人不會用微信支付。但在這之前,他認為微信支付在縣級城市已經基本普及了。
所以,營銷人最重要的能力,是瞬間變成用戶,從用戶的角度看購買的整個過程。
02.從消費者角度看營銷服務的四個階段
消費者和商品的接觸有四個階段:購買前、購買中、使用中、使用后。
在這四個階段里面消費者就扮演了不同的角色,既然扮演不同角色我們就根據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服務。
1.購買前:受眾
購買前是什么?就是消費者甚至不知道這個品牌,只是在無意間接收到你的品牌信息,但并沒有購買意愿,這個階段消費者的角色叫做受眾。
這個時候,我們就需要向這個角色提供相應的服務——信息服務,即商品的信息,讓這個受眾能夠記住我們的產品,記住我們的品牌。
但消費者作為一個受眾,他不知道商品是什么,所以消費者和商品之間的關系需要借助媒介這個第三方來進行傳遞。
比如最傳統的廣告,像新聞、公關、朋友圈、傳單等,還包括社交媒體的一大堆東西。
我們會通過不同的媒介讓消費者接觸商品。像前幾天刷屏的小豬佩奇,就是從朋友圈里傳播起來的,我以前可能不知道小豬佩奇,但當我點開我就知道了。
這時,我就接收到了一條信息,至于這條信息的內容是什么,就是我們要這個階段考慮的——我們要為消費者提供什么樣的信息服務。
當我們考慮提供什么樣的信息服務時,要先考慮這時的消費者有什么特點。
一般,此時的消費者會有兩個特點:茫然和遺忘。要知道,消費者和商品并沒有非常緊密的聯系,他只是在做自己事情的過程中無意接受信息的一個受眾。
這時,你要提供的信息服務就是要幫他克服茫然和遺忘這兩個特點。
① 茫然
首先是茫然,消費者并不是專門去尋找你的商品信息,因為它們從來不會專門去看一條廣告,去尋找一條廣告,都是偶然接收信息的受眾。
這時,我們要做一件事情,是把受眾從茫然中喚醒。
△圖片來源:筆記俠微信公眾號
案例:電視插播廣告
我們看電視,一看到中間插播廣告我們就立刻換臺,要么直接看手機了,要么去上廁所或者干其他的事,總之,不會盯著廣告看下去。
那此時如何讓廣告一下把我們喚醒,讓我們盯著電視屏幕看,就是我們提供信息服務時間要考慮的問題。
首先是篩選消費者。
比如說一個胃藥的廣告,我根本不需要用一個特別神奇的場景把你留住,我只要說胃脹、胃痛、胃酸痛,請用嗎丁啉。
那些沒有胃病的人去看手機、上廁所、換臺都可以,但是有胃脹、胃痛的人立刻就反應過來說我要看一下,這就叫做從茫然中把他喚醒了。接下來怎么辦?嗎丁啉來幫忙。
其實,所有胃病的廣告都是一樣的,無論是哪個品品牌,都是一個人或者多個人在那兒摸肚子,有胃病的人一看就懂。
這就是從消費者的視角看問題。這個時候,最高效的溝通是激發受眾的本能反射。
你所提供給消費者的,也必須是和他有利益相關的東西,這樣才可能把他從茫然中喚醒。
其次,一定要讓他記住什么東西。
你要讓消費者記住什么東西,第一秒就是提起他的興趣,第二秒是讓他記住一點東西。
我們在做傳統廣告時,要讓受眾第一秒就發現這個廣告與他相關,并且是高度相關。僅僅是有意思是遠遠不夠的,一定要具備“相關”二字。
因為在提起消費者興趣的時候,購買是不會立刻發生的,所以我們需要讓消費者記住一條信息,就是你希望消費者記住的。
用葉茂中的話說,就是一支15秒TVC至少要出現三次品牌,因為品牌知名度大于一切。
因為廣告原理就是這樣,叫做曝光效應:我們見它見得越多,就會覺得它越好,即使它沒有說任何別的東西。
我們生活中有一些經驗,比如你到了一個新公司會發現大家都長得挺一般的,這是因為人的顏值總會有一半是低于平均水平的。
但一年后你會發現同事的顏值都上升了,覺得他們越來越好看了,為什么?就是因為你們見得多了,你越發覺得他好看。
品牌也是一樣,你聽得越多越覺得它好,這就是廣告曝光效應,也是廣告起作用的原理。
消費者在聽完你的廣告信息,再到他去購買產品,其實還有很長一段路。也許我今天看了瓜子二手車的廣告,五年之后才去賣了二手車。
② 解決遺忘
這個時候你要讓他記住太難了,受眾不只是迷茫的,而且容易遺忘。今天我們看了一個廣告,覺得廣告語特別好,朗朗上口,但明天很可能就忘了。
給大家舉個例子:
我年輕時特別崇拜的文案大神許舜英,她的文案寫得太精彩了,比如三天不購衣便覺得面目可憎,三天不購物便覺得靈魂可憎。這句話寫得特別好,但我們不會說,平時也不會去講。
我們會怎么說?“瓜子二手車,沒有中間商賺差價。”我們做廣告時想讓消費者記住的,一定是容易記住的東西,就是你給他提供的這個信息包要讓他攜帶走,不能走出門就忘了。
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動作就是不斷重復,因為只有不斷重復一個廣告語才容易記住。
△圖片來源:瓜子二手車微信公眾號
像“瓜子”這個詞,我們本來就已經記住這個詞了,換個“優信”可能就記不住了,因為這個詞本身是不存在的。包括“小米手機”,都是一個道理。
再比如當你考慮移民的問題時,看了移民廣告,說只要20萬美元全家四代希臘落戶,擁有永久房地產。那這個可能就和你相關,這就是與我有相關性。
消費者在第一個階段是一個信息受眾,那么我們就為他提供一個包含產品價值和購買指令的信息包,為他提供的廣告語最好也是包括這兩類。
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為客戶提供的廣告語要體現產品價值,或者給消費者發出行動指令。
比如:困了、累了,喝紅牛;愛她,就請她吃哈根達斯等等。
2.購買中:購買者
消費者在沒有購買時,他記住了一個產品的信息,比如怕上火,喝王老吉,那當他記住這句話并且走進超市去購買王老吉這個產品時,他就從購買前的受眾過渡到了購買中的購買者階段。
這個時候,消費者是購買環境當中的一個信息搜索者。此時,消費者面臨兩個難題:第一個是復雜的發現過程,第二個是艱難的決策。
復雜的發現過程,包括第一,消費者指名購買某個產品時,進入超市后得一排一排找,找到飲料類目后才能發現它;
第二,當消費者不是指名購買時,進入超市看到很多的飲料,我到底買什么?
這時我們要做的有兩點:
① 降低消費者的發現成本
你的產品在超市里要讓人一眼能看到,大街上你的門頭要做得一眼能夠看到,你的縮略圖在京東要一眼能夠看到。
我的《朋友圈的尖子生》,原來封面還挺文藝的,紅字白底的,字特別小,因為字越是小越高級,但也越不容易被發現。
原來我在公眾號上賣無所謂,但當我后來去當當賣時,就會發現它的發現成本非常高,因為當當的縮略圖很小,這時你的縮略圖就是你的封面,于是我就改了一個特別大的封面,字特別大,雖然不文藝不高級,但很容易被發現。
② 幫助盡快決策
案例:椰樹牌椰汁
當我想買一個椰汁,我拿起來會多個進行比較,有產自海南島的,臺灣的,還有馬來西亞的,到最后如何判斷這個椰子汁是我想要的呢?
如果有個寫著直采自馬來西亞什么山的椰子汁,24小時冷鏈;另一個椰子汁上面什么都沒有,特別干凈,那我肯定選前面一個。
包裝就是一個推銷員,它在向你推銷,告訴你為什么我好。包裝最重要的功能是媒介,是一個說服你的過程,所以產品的包裝一定要考慮它有沒有銷售功能,漂亮只是一方面。
正宗椰樹牌椰汁,它的包裝被無數人吐槽,感覺就是一個PPT做出來的,可為什么賣那么好?因為它是一個推銷員,別的椰子汁不是。它在包裝上清楚地寫著:
非椰原漿香精配制,取新鮮椰子肉榨汁,不加香精,海南特產。
我們不能說它的成功就僅僅是靠這個,但它一定是有作用在這里面的。如果你是在京東、淘寶上做網頁,那你的說服過程也很復雜,需要有一個非常長的介紹,這個介紹如何說服消費者購買,就要考驗我們的說服功底了。
3.購買后:使用者
第三階段,當消費者購買了這個產品,或者走進一家餐廳的時候,就變成了一個使用者、體驗者。
這時,消費者是需要被引導和認知產品價值的,他要獲得良好的體驗。我們要提供什么服務呢?
比如四川火鍋,我用的肉是內蒙古的羔羊肉,怎么讓人知道?我們家的火鍋底料水是農夫山泉,農夫山泉做的火鍋更好吃嗎?不一定,也許純凈水也好吃。
但是怎么讓人知道你的產品是有價值的?這時你需要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更好的產品體驗、使用體驗,還需要引導他認識你的產品價值。
如何設計好一個產品體驗?
比如愛馬仕,它應該開在哪兒?太古里。開在太古里就是告訴大眾我們是最牛逼的,我們租得起最貴的店,我們在城市最核心的地段賣東西,店面就證明了我們的價值。
這就很像結婚時候要給姑娘買一個鉆石,那你嫁的是鉆石還是我呢?不能這么講,因為這個叫做工作量證明,證明你愛我,鉆石的價值在于它很貴,只有一個貴的東西才能夠顯示你愛我,這其實也是個產品體驗。
產品的屬性有可感知的和不可感知的。比如一杯奶茶做得不好喝,那再也不會有下一次購買了,這是可感知的。
又比如我們家的粥是農夫山泉煲的,我們家的粥是依云礦泉水煲的,那怎么體現我的價值?這是很難感知的。
你的產品很好的時候,消費者覺得不好,這是你產品設計的問題,不是消費者的問題。
所以只有你的產品很好的時候,消費者也覺得很好的時候,你的產品設計才完成了,否則的話你的產品設計是有缺陷的。
產品體驗設計有三個原則:看起來很好、用起來很好、結果也很好。三個都有最好,但是三個不能全部滿足,滿足一個也好。
案例:“十三姨”潮汕粥
它就是農夫山泉煲的,但我喝不出來,怎么辦?它得讓我知道它是農夫山泉煲的,最簡單的辦法,就在門口寫一個大字,本店用農夫山泉熬粥。但這個還不夠。
我有一次去吃,喝粥喝到一半,服務員上來說的,先生,這是給你熬粥時候用的礦泉水,還有一半沒有用完,你可以喝,也可以帶回家。其實根本就不是為了讓我喝,他就是為了向你展示說它是用農夫山泉熬的。
不同行業的產品它的服務體驗設計衡量標準是不一樣的。四川是美食大省,餐飲行業里面我們對于服務的體驗標準有三個:
① 鄭重程度
比如你去西貝點完菜,服務員立刻手扶胸口向你保證20分鐘上齊全部產品,超時不要錢。
② 親切程度
你要想把服務員培訓得非常親切,這個非常難。但海底撈為什么做得那么好?人家的服務你都能看到,但你就是學不來,你做不到海底撈服務員的親切程度。
③ 速度
速度很好理解,20分鐘上齊所有產品。這個就是非常明顯能夠感知到的服務,感知到的標準,菜好吃不好吃是另外一回事。
再講一個話題,什么叫做干凈?日本清潔行業一個神一樣的人物說了兩個標準,干凈就是這兩個字,一個叫做干,一個叫做凈。干叫做沒有水,凈叫做沒有塵。桌子擦得再干凈,地上一滴水,你也不覺得干凈。
當你做產品體驗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它的標準是什么,你才能夠設計出好的產品體驗。
比如360,我們一開機就會顯示:你的電腦速度已經打敗了全國90%的用戶。
因為你無法體會到你的電腦開機速度很快,可是它直接給你一個提示,把開機速度這個無法感知到的東西可視化了,那你就會突然覺得這個還挺好的。
案例:老鄉雞
這是安徽的品牌,現在差不多開了600家店,就在江蘇和安徽開快速店,主要做雞湯。我第一次去吃是在南京,它有兩個特點,第一個水是用的農夫山泉,第二雞是安徽肥西老母雞。
△圖片來源:攝圖網
農夫山泉很簡單粗暴,就是一個大招牌,本店雞湯用農夫山泉燉制。你怎么知道我用的是老母雞呢?你能吃出公雞腿和母雞腿嗎?
我第一次吃就知道是母雞,因為那個湯里面不管是一人份還是兩人份,里面總會有一個雞蛋。就是老母雞肚子里面的蛋,然后它就放了一個蛋在里面,你一吃就知道是老母雞,它讓你感覺到它是老母雞燉的。
這也是產品設計,很有意思。
案例2:“兩個雞蛋”煎餅果子
我曾去廣州,吃了一個叫“兩個雞蛋”的煎餅果子,我覺得它產品體驗設計得好,它吃起來方便,因為它把煎餅果子定義成了街邊小吃,所有的店都是檔口店,幾乎沒有位子,你拿了就走。
傳統的煎餅是四方型的,它的煎餅做成長條形的,方便你拿,也方便你吃,而且煎餅的外殼是一層一層能夠撕下來的,這個體驗就非常好。
4.使用后:傳播者
消費者體驗產品之后,如果體驗很好,就會成為產品的傳播者。但當消費者成為傳播者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問題:沒有口碑、不懂話術、缺少工具。
沒有口碑,是因為我們產品做得不夠好。
不懂話術,是因為消費者只是知道它很好,但沒有辦法具體介紹。這時,我們為他要創造一個消費者能夠向別人傳播的話語,他就能夠介紹了。比如三胖蛋原味瓜子,十斤瓜子只選二兩。
缺少工具,有的人想分享,但分享不了,因為沒有這個功能。
那我們怎么解決這三個問題?
① 做口碑
提升感知、降低預期。
比如一場好的演講,一場好的課程,其實不是由講師單獨完成的,是由講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。
一場有口碑的課,首先是降低預期你才會覺得這個課好。
口碑=感知-預期,感知越好,預期越低,口碑越大。
比如一個特別著名的牌子,我們對它的預期非常高,坐下來吃感覺好像也就那樣,那結果它就是沒有口碑了。
② 創造話術
提供傳播便利。首先,制造傳播內容,其次提供傳播的工具,然后建立識別系統。
創造消費者愿意轉發的內容。就像華與華的《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》里面說的:
廣告口號不是我說一句話給消費者聽,而是設計一句話讓消費者去傳給其他消費者聽。
③ 制造傳播工具
“得到”這個產品,后來上線了一個功能,叫做“紅包”,請10個朋友讀,你就可以搶讀,這個其實就是提供了傳播工具。
還有,看到一句話非常好,你可以復制然后生成一張圖片分享到朋友圈,這個就是提供了傳播的工具。2018年,“得道”用戶分享了4000萬次。
建立識別系統,你的符號體系,可以讓產品自帶傳播能力。
比如手機一來電就知道這個人用蘋果手機,因為蘋果的手機有自己的來電鈴聲。
再比如我們穿衣服很容易看到穿的什么牌子,我們開一輛車很容易看到這輛車什么牌子。
像寶馬,你最容易看到的是什么?就是進氣格柵。什么品牌的外套你最容易看出來?是阿迪達斯。
為什么阿迪達斯比耐克更容易識別?因為它的符號更大,它有一條巨長的三條杠,從腰直接到腳跟,所以它的識別方法長、大、寬。阿迪達斯贊助一個球隊就特別占便宜,耐克就不行,因為耐克的logo太小了。
03 做品牌,一定要避免這4個誤區
1.廣告投放并非越精準越好
科學地投放廣告,有助于提升你的ROI(投資回報比),也就是投放的效果。
但并不是廣告投放越精準越好。你的品牌不僅要讓你的顧客知道,還要讓不是你顧客的也知道。
△圖片來源:攝圖網
舉個例子,茅臺的真實顧客其實很少,但是得讓所有人知道茅臺是一瓶好酒。
非目標客戶群體認同也是一種認同,只有全社會都認為賓利是一輛好車,你開著才有面子。如果大部分人不知道賓利是好車,你開著有面子嗎?
一般奢侈品的做法是:多數人認識、少數人擁有。
這樣它才有價值。如果多數人擁有,它就沒有價值了。如果多數人不認識,它也沒有價值了,你背包出去別人不認識。
2.品牌面臨同質化問題
產品真的有可能是同質化的,但是品牌從來沒有同質化——你的符號、口號、形象都不一樣。
為什么海底撈和其他火鍋店不一樣,因為它的服務、環境等等都構成了它的產品,你永遠可以找到差異化的點。
即使是同樣的方便面,做促銷的姑娘長得漂亮,也是差異化。
3.品牌不能有負面,不能出事
沒有任何一個人、任何一個企業能夠保證不出事。
肯德基、麥當勞、可口可樂、特斯拉、iPhone、奔馳、寶馬都出過事。
出事不可怕,可怕是出事之后你的態度——在出事之后安撫你的顧客,這是一個品牌應有的態度。
有一句話叫“品牌就是為出事準備的”,如果品牌很小或者不夠好,沒有人愿意關注你,你就不會出事。
因為品牌大,才值得出事,我們要用平常心對待它。
4.迷戀顧客的品牌忠誠度
永久的品牌忠誠度是不存在的,如果它存在,歷史上所有知名品牌都不會倒閉。
對用戶來說,沒有品牌忠誠,只有產品忠誠,你的產品足夠好才行。
永久的品牌忠誠度不存在,但也確實存在相對品牌忠誠的用戶。
積極的品牌忠誠用戶會發聲,有問題愿意給品牌提意見。
在品牌出現問題的時候,積極的品牌忠誠用戶會選擇原諒你,等你做得更好一點的時候再繼續消費。消極的品牌忠誠用戶會選擇直接退出,馬上更換其他品牌的產品。
所以不要迷戀顧客的品牌忠誠度,而要重視你的品牌資產塑造。品牌不再維護它了,顧客忠誠也就消失了。
04 真正的營銷,不僅僅是傳播
大部分人可能對營銷的概念理解有誤,我們常說哪家品牌特別會營銷是覺得他們特別會炒作,但其實靠營銷成功的企業非常少。
實際上,我們理解的營銷叫傳播,不叫營銷。
在4P理論中,傳播是第四個P。(補充:營銷最基礎的是4P理論,即:Product產品,Price價格,Place渠道,Promotion傳播,大部分人應該都聽過,卻沒有真正的理解。)
真正做營銷的人應該是從產品(第一個P)開始的。
你的商品足夠好,就有渠道可以售賣。然后老老實實做好產品,找好渠道做好回頭客,做好客戶管理,這就是營銷的內容。
當然,做產品的過程中,對營銷人來說,最重要的能力,就是:能瞬間變成用戶,從用戶的角度看購買的整個過程。
- 贊
- 收藏
這里空空如也,期待你的發聲
寫評論
0 條評論